第(1/3)页 《不差钱》在计鸿看过的小品里绝对能排上前十了,小时候看这小品,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沈羊那几句话。 眼睛一闭,一睁,一天过去了。 眼睛一闭,不睁,一辈子过去了。 这两句可谓是堪称经典。 瞧着剧本台词他脑子里就浮现出带声音的对话,看到后面那处空白,更是下意识的就把台词脱口而出。 他是脱口而出,可赵苯山听的认真。 仔细一琢磨,发现这话还真有点儿意思,用在小沈羊后面的对话上恰到好处啊。 “这句好,得整上。” 赵苯山眼睛一亮,二话不说,从兜里掏出纸笔来,连忙把这句话记上。 要不怎么说人得交流学习呢,这和不一样的思维碰撞一下确实有火花出来。 赵苯山在纸上刷刷记录着,计鸿又补充了一句,“这话还能再反推一把,眼睛一闭,不睁开,这一辈子就过去了。” “哎呀,计导,我发现我来曼谷找你太正确了。” “这家伙,一下子把困扰我大半个月的事儿给解决了。” “别介,叔儿,你可别捧我了。我这就是锦上添花,您这框架本来就够好的了,就是想几句梗的事儿。哪怕没有我你也能琢磨出来。” “那不一样,总归是你帮我琢磨出来的。”赵苯山呵呵笑着调侃了一句,“要我说啊,这春晚总导演让你来整挺好。” 这话计鸿不好接,于是岔开话题,继续和赵苯山补充他这份剧本。 虽说电影喜剧和小品喜剧的表现手法不同,但其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想办法让观众发笑。 赵苯山在喜剧领域深耕多年,有不少看法和理解也都让计鸿获益匪浅。 他说的都是大白话,别说是计鸿了,哪怕是薛海过来也能听得明白。 因为赵苯山不讲理论,他只讲经验。 用赵苯山自己的话来讲就是,我懂啥理论啊,我也整不来套话那玩意儿。 这话计鸿是认可的,实践派最大的优点就是接地气,不像一些理论派似的讲话如同空中楼阁。 当然,这不是说周传基,毕竟老爷子也是实战一线退下来的。 赵苯山从计鸿这儿补全了他这份《不差钱》的剧本空白,计鸿也从赵苯山那儿学到了不少喜剧经验。 两人把剧本补完,见赵苯山也没有要离开的意思,在计鸿的盛情邀请之下,赵苯山直接盘腿坐下,和计鸿讨论起喜剧来。 这一晚上两人可谓是谈天说地,讲完喜剧又说到了乡村爱情这部电视剧上。 虽然计鸿是个拍电影的,但是对电视剧的了解也不少。让计鸿这么一说,赵苯山觉得他这《乡村爱情》还能再拍个十几部续集。 两人说到高潮之处,赵苯山干脆提出一块儿出门去吃顿宵夜。 这光抽烟配矿泉水也不行啊,肚子里发空。 于是两人换好衣服,溜哒着离开酒店去了唐人街的夜市街上,找了家比较贴近内地口味的饭馆整了点儿酒菜。 这家店整个儿一大杂烩,川鲁粤浙……什么菜系都做。 甚至还有东北菜,这可把赵苯山整乐了,没成想出了国还能吃到家乡菜。 赵苯山又和服务员要了几瓶白酒,这酒过三巡,两人都是面色酡红,眼神迷离。 醉了。 “老哥,我说实话,电视剧这玩意儿吧,终归是不稳妥,拍电影儿才是未来大趋势……” 一个晚上的时间,两人就从赵叔儿计导进阶为老哥老弟了。 只怕两人今天晚上再讨论下去,隔天小沈羊再见到计鸿就得叫一声师叔。 计鸿话说的太超前,现在这年头谁家不看个电视剧啥的?咋就不稳妥了呢? 不过赵苯山也不好反驳,于是笑着摇了摇头。 “我哪儿整的来电影儿这玩意儿。那《叶落归根》我整多久啊,最后就1500多万票房。” “这除去成本,再一分账,好家伙,到手儿这利润就百来万出头儿。” 计鸿把手一挥,“嗐,那是生不逢时。这片子要是过几年再出来,那票房怎么着也得有个五六千万。” 其实就计鸿自己而言,他还是挺喜欢《落叶归根》这片子的。 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讨论农民工生存现状的一部片子。 赵苯山摆摆手,“得啦,这电影我是搞不来啊,还是术业有专攻。我就潜心钻研我这小品吧。” “没事儿,我,我这有个剧本,是讲东北故事的,老哥你,你来导演那正合适。” 这话一说,赵苯山来了兴趣儿。 “讲,讲东北故事?这怎么个,嗝儿~东北法?” 计鸿眯着眼睛琢磨,怎么解释呢…… “就是…就是,重,重工业地区的衰落嘛。” 一听说话,赵苯山难得清醒了点儿。 他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,自然知道这对于东北人来说有多深刻。 不,应该说是整个北方地区。 就像小品《打气》里那句话所说,咱工人要为国家想,我不下岗谁下岗? “老弟啊,你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吧?” 计鸿点点头,“我爸是。” “老弟呀,我说句不中听的,伱没经历过那个时代,这咋讲好东北故事啊?你体会不到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