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陛下,草民不是这个意思……”孔尚乾觉得皇帝在挖坑给自己跳。朱由检倒是根本就没有理会他这一反应,而是接着问道: “你习得书院,朕也清楚,自正德朝以来每次科举也均有人入榜。可是你孔家南宗所在之地,为什么整个衢州每年能读书的孩子不超过三百个?教化、教化,这难道就是孔圣人的教化之道?” “你南宗孔家,更是讲究仁义传家,可是朕且问你,自从你孔家南宗在正德朝可以衢州祭祖之后,你南宗除了朝廷的五千亩封地外,剩余的三万亩田地有是从何而来?” “陛下!南宗铁骨铮铮!我南宗在大元朝远避深山,家中男丁十不余一。陛下!南宗……” 说到这里的时候,朱由检也缓了缓语气。 元朝时期,孔家分成了两支,嫡系长子远走衢州,次子旁系留在了曲埠守陵墓。 元朝打南宋的时候,有骨气的人不愿意投降的都跳海了。 南孔的大部队也一并跟着跳海了,只留下了少部分人带着孔子的楷木像逃到了深山老林。 元朝因为看重孔子的影响力,忽必烈找到了这部分嫡系。 忽必烈想让这部分躲起来的嫡系继承衍圣公,可他们不干,跟忽必烈说让山东曲埠的旁系来继承,反正他们不当衍圣公。没办法之下,忽必烈只能把衍圣公的称号给了山东的孔家旁系。旁系摇身一变成了世人眼中的正宗。 直到明朝正德年间,朱厚照在位期间,把这部分嫡系后人找到了。可当时衍圣公是北孔,人家不给这个称呼了。朱厚照没办法,便给孔家嫡系封了个五经博士的官,在衢州可以光明正大的祭祀孔子了。 可是即便如此,从正德朝开始恢复元气的孔家南宗,很快也就变化了。他们也开始像曲阜一样,侵占田地,聚拢钱财,大搞精英教育。 可是一想到了后世,在自己自挂东南枝之后,孔家南宗还是抵抗后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,朱由检也有点心软。 他走了过去,将孔尚乾从地上扶了起来,温言说道: “若不是朕觉得你们南宗还有些有骨气的人,朕才不会把你从衢州远远的召过来。” 孔尚乾又要跪,朱由检伸伸手给拦住了。 “莫要跪了,朕这一次给你时间,也给你机会。朕不是圣人,但是朕和孔圣人的愿望是一样的。朕要用自己一辈子的功夫,真正让圣人的理想在大明实现。” “每一个大明的孩子都要认识字!读书识字不能是有钱有权人的专属。” “朕今天就当着你的面说清楚,朕不介意孔家后继无人,朕介意的是孔夫子后继无人!” 一句话,犹如黄钟大吕在孔尚乾的耳边炸响,他都听不到皇帝陛下后面说的是什么了。似乎看见了夏允彝站了起来,恭恭敬敬地向皇帝陛下施礼。也似乎听见了皇帝陛下更加骄傲的说道: “瑗公,朕就是不相信,给朕十年时间,当朕有了成百上千愿意教授知识的先生之后,这些人那一个不是孔夫子的后辈,那一个又不是孔夫子的继承人?” 当孔尚乾从自己的幻想中醒过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已经从蒙学旁边的茶摊离开了,但是却没有回到四海客栈,而是坐在一间牢房的里面。 皇帝和夏允彝已经不见了,身边还是一身青衣的王承恩。 “公公!” 这时候,知道了皇帝陛下底线的孔尚乾更加的谦卑,他拱手问道: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