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0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-《最强大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子安,这次你能高中榜首,叔叔真是替你高兴。陛下特地准备亲自殿试你们,这样的好机会可不多,所以这几天你就好好在家复习准备,千万不能马虎大意。”王珪语重心长的对自己的亲侄子王勃说道。

    “多谢叔叔夸赞,侄儿一定戒骄戒躁,好好在家里为殿试做准备,绝不给叔叔丢脸。”王勃虽然才十六岁,可是为人十分的聪敏,自然明白自己叔叔王珪不让他出门也是为自己好。

    “好孩子,不愧是我王家的麒麟儿,只要你肯用心努力,叔叔我在后面再使使劲,等到我老了的时候,你也就可以独挡一面了。我们王家以后能不能在长青下去,可就全指望你了。”

    “子安自幼受叔叔教诲,绝不辜负叔叔的厚望。”

    “好好好,叔叔相信你。不过你的几个堂兄弟不争气,一个个的不学无术,他们要是有你一半的懂事,我也就放心了。”

    对于自己的侄儿能高中榜首,王珪的心里非常的高兴欣慰。这些年自己一天天老去,王家后辈子弟却没有一个争气的,王珪也是心里一直憋闷,现如今也算是长出一口气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喜几家愁。科考中第的学子,自然是喜上眉梢;对于那些落榜的学子来说自然是伤心难过,愤愤难平。

    要说唐朝的科举制度,由于时间尚短,所以很多地方还不完善,也是存在着几项弊端。

    1、台阁近臣拥有举荐权,可以直接影响到考生是否中举。因此开考之前考生需要多方奔走,拜访达官贵人,结交社会名流,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诗赋文稿以期获得赏识与引荐,这种公荐制度极易导致徇私舞弊,恩师与门生容易结成派系,对缺乏门路和社会关系的士子确实是一种打击。

    2、唐朝科举制度并不完善,对于考官与考生、监考官与考生、师徒关系都没有采取回避制度,糊名制度也未普遍推行,极易导致考场舞弊现象。对于舞弊现象的惩处力度也远远不及后世。官僚联合操纵科举,连皇帝也莫可奈何。

    3、考试内容过于重“诗赋”而轻“经义”,也是,这是选官呢,又不是诗词大会。

    4、录取人数太少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