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0章 暂时的城主制度-《明末山贼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来人,把酒给我拿来。”

    心情高兴,张三管不了在警察局中,让人拿酒过来。

    “局长,酒来了,你这是怎么了。”

    张三咧嘴,露出大黄牙笑到,“以后看到首长,要称呼他为城主了,这是文件,你可以看看。”

    来人是张三的秘书,警察那么多事,张三不能全部管理,那就有了秘书的帮忙。

    年底就要过来,陈子坚要做一件“大事”,简单点就是拉拢一大批小学生。

    进入张家城小学的学生,早日的学生学会了不少汉字,数学计算百以内也差不多,陈子坚的男女入学政策,让不少人有些怨言,自家男孩读书大家都明白,但丫头迟早要嫁人的,去小学识字还不如在家里干活。

    可惜在张家城,胳膊拧不过大腿,陈子坚的要求没人敢反对,很简单,有警察在张家城不停巡逻,看到有小孩不进去读书的,要是因为百姓阻止不给去的,事情就不简单了。

    直接把那个百姓记录下来,等发月工资时,扣除一半,什么时候送孩子进入小学,拿到证明后才接触,不然以后就拿一半月钱吧。别人能拿三个银币的月钱,自己只能不到两个,这样的条件让人没有办法,除非他们离开张家城。

    但离开这里,去哪找到这么好的地方。

    跟百姓说道理是没用的,尤其是现在百姓大字不识一个,陈子坚管理他们的方法就是扣钱,扣的他们心里发慌,乖乖跟随陈子坚的意愿做事。

    让女孩读书这样,另外的剪头发政策也是这样,因为肥皂的大量使用,陈子坚已经不强制百姓剪头发了,剪头发主要针对的是男性。

    不过男人在张家城不剪头发,会受到多数人的有意无意排斥,至于说什么身体之肤受之父母的屁话,在这里不适用,剪了头发的百姓属于张家城自己人,会有各种优势,不剪头发也没有关系,但找事情做的时候,工钱直接是五百硬币,福利同样没有。

    看着别人能拿三个银币,还有一大堆福利离开,自己只能拿到五百硬币的时候,用不着有人吹促,百姓就自己乖乖把头发剪了,在银币与“道德”之间选择,百姓是很聪明的。

    来张家城做事的百姓,先不管能力大小,先看的是头发,一个青壮百姓来张家城做事,因为不强制剪发,留着没有关系,但他们的工钱是固定的,每个月只有五百硬币,这个工钱比大明很多地方强了不少。但在张家城,只能沦为垫底的存在,购买东西的时候,价钱也会提高三层,有各种的限制,限制没有剪头发的男性。

    总之在张家城,男人留着长头发,属于外人,一个外人别指望在张家城有很好的生活,在一个整体短头发的环境中,时刻面对周围人的眼光,能保留长头发的百姓没有多少,这里各种限制会告诉他们留着头发是错误的选择,潜移默化的改变最为致命的。

    至于什么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的话,那是不存在的,面对银币的诱惑,没有多少人能保持。这就是陈子坚的“险恶”用心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