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但事实就是这么夸张,高振东的每一句话,对他们来说都是船新的知识,要知道原本的时间线上,一直到71年,180毫米火箭炮才搞好,射程,还是10公里,此时相关技术之薄弱,可见一斑。 高振东再次接待了他们,这次有了“插班生”长风厂的同志,高振东的开场白就不太一样了。 “长风厂的同志们好啊,你们才到,关于上次我和风雷厂的同志们交流的内容,有没有什么需要我补充的?” 长风厂的同志们道:“不用不用,高总工上次的话,深入浅出,风雷厂的同志的记录也很详细,基本上是消化了。” 高振东说的其实不是完全的理论,而且主要是点窗户纸,所以并没有非常复杂的内容,对于长风厂的同志来说,还算是挺好懂的。 高振东点点头:“嗯,那我们接着上次的说,我们上次已经讨论到了涡轮发动机火箭弹的缺陷,那就是高倍径下,弹体飞行容易失稳,而且这种缺陷,是先天的,很难通过改进设计和提高加工精度来避免……” 而且对于火箭弹来说,一味的提高加工精度,那成本和产能上可能就不太好看了。 “那要抛弃旋转稳定,改用尾翼稳定?”长风厂的同志问道。 他们的担心,是尾翼稳定需要较大的空间,不能使用定向管。原本的180毫米火箭炮,用的是介于定向管和“喀秋莎”导轨之间的定向笼,估计就有这方面的考虑。 高振东没有肯定也没否定:“不,旋转稳定还是需要的,尾翼稳定也要上,用折叠翼稳定。当然,这个旋转稳定就不要用涡轮火箭发动机起旋了。对于较轻的弹体,可以考虑使用尾翼倾斜一定的角度起旋,甚至加上头部固定小翼加强稳定效果。旋转与翼面结合,共同起到稳定的作用。” 火箭弹的弹尖小翼有两种,一种固定的,一种是活动的,前者就起到个稳定的作用,在弹头这端也提供一个稳定力矩,对于火箭弹的稳定飞行有一定的好处。后者,就是可控火箭弹了,不过这东西暂时还有点远。 对于火箭弹,这个时候高振东是不敢建议上惯导修正的,太贵了。别看赤剑-61单兵反坦克导弹上了陀螺仪,但是那上面只有一个,精度要求也不高,而且不是用于惯导,而是用于导弹姿态控制和采集,所以不算贵。全套的惯导,在这个时候可就贵了去了。 所以只能在弹体上下功夫,尽量用简单的物理手段实现稳定,尽量减小飞行中的累积误差。 “折叠翼?”风雷厂的同志有些犯难。 无他,定向管和火箭弹之间的配合是很紧密的,这个折叠翼不好布置。 由于火箭弹的结构,也不能把折叠翼切入到弹体尾部,那会影响到火箭发动机的安装。 高振东想了想,在黑板上画了个图。 “你们可以考虑这种方式。” 三片弧形尾翼,与弹体外周弧度一致,平时是折叠紧贴着抱在弹体的,发射后展开。 风雷厂的同志一看,诶,这东西可以,看起来简单,挺灵巧的。 高振东给他们提了个醒:“这是最简单、对弹体影响最小的折叠方式,但是并不是最好的折叠方式,射程再大一些,是很容易掉弹的。” 有缺陷,但不是不能用,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,毕竟这种方式简单,对弹体结构影响小,尾翼面积大,稳定作用好。 这后半句话,让长风厂的同志心先凉了。 自从知道130都能打到40公里之后,他们就对180的射程有了更高的期望,前面初步算了算,感觉50~60的硬射程没问题,打不打得准另说。 一听这种方式打远了就可能掉弹,那还能不急?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