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种会就不是自由讨论了,而是点着名字,轮流发言。 轮到高振东的时候,至少水利委的同志都肃然起敬,这位几乎可以说是一己之力,力挽狂澜,那一个星期的经历,在他们心中可都还历历在目。 “这就是提出那些新技术的同志?” “对,就是他,你在《日报》上看到的所有新技术,几乎都是出自他的建议,而且还特别有效,厉害吧?” “特别有效也就算了,人家甚至都不是搞水利、也不是搞工程的,神奇吧?” “这么厉害?哪儿来的啊?” “听说是十七机部推荐过来的。” “不是不是,是防工委。” “到底哪儿的?” “别扯了,好好听听人家讲什么。” “……” 此时高振东已经开始发言。 “同志们好……” 高振东说了几句开场白,然后直接将话题转入正题。 既然来了,那他要说的话可就多了,甚至都不用去翻什么系统里的库存。 “……我觉得,在这方面,还是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此类灾情险情的预防、监督、组织、协调,以及可能的事后调查等工作……” 专业人员还好一点,水利委的副手往上到会场里级别最高的同志在内,都被高振东的话提起了兴趣。 “……重大险灾的几大特点,就是规模大、涉及行业和领域广、人员地域多、情况复杂……” “……在此情况下,别说是地方上,就算是专业性极强的专业部委,处理起来也会非常棘手,力有不逮的情况时有发生。以此次险情为例,直接涉及到地震、水利、工程、国土等多个领域……” 同志们纷纷点头,这个角度和立意很高啊。 水利委领导旁边的那位首长低声笑着道:“这位同志久闻大名,如今看来,果然不简单啊。这个说法很有道理,要从机构和制度上解决问题,不能只是头疼了医头,脚疼了治脚。” 高振东的话并没有停下:“因此,一个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,把防灾救灾的工作常态化、专业化、制度化,就显得很有必要。当然,这只是针对现状的一种总体建议,具体的工作部署,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……” 第(2/3)页